2025.08
副業安全還是踩線?律師幫你健檢風險!
以為副業很安全?結果大踩線!
「我只是用 IG 接單做手工商品,應該不算電商吧?」
「只是直播推薦一下保健品,就被罰錢了?」
「收 email 發 EDM 推廣,真的也會觸法嗎?」
這些,是我們最常收到的法律諮詢內容。
多數人以為: 小賣家、小品牌、沒有設立公司、沒開發票、純手作商品,就不會被檢舉或被罰。
事實上,只要有金流,就構成「交易行為」,都在法律的規範範圍內 。

這些問句的背後,是對《消費者保護法》、《個人資料保護法》、《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》等法規適用 範圍的誤解。
律師的話要聽,再說一次,很重要!
-不論你是 IG 接單、蝦皮經營者,還是個人網站賣商品,只要你有金流,就構成「交易行為」。
- 蒐集 email 或生日資料,只要有對外使用(如寄 EDM),就受《個人資料保護法》規範。
- 即便是直播帶貨,沒提到療效,只要稍微碰到「改善」「推薦」,也可能違反《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》。
很多諮詢個案在收到主管機關函文 或被申訴 後才願意開始補強,但品牌早已受到實質傷害。
如果你符合以下任一項,就該特別注意:
在 IG/蝦皮/LINE/網站/APP 銷售商品
蒐集 email、生日、手機號碼
在直播中介紹商品或寄發 EDM 電子報
律師帶你看:
真實違法案例、違法原因、法律條文依據,幫你一次避開那些「你以為沒事」的坑。
違法案例 一、 IG 網紅在直播中銷售保健品,提到「吃這個真的睡得比較好,讓我一夜好眠」這類話
雖未刻意誇張,仍被認定違反《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》第28 條,屬未經核准的誇大功效宣稱。
《 結果 》:依法最高可處400 萬元罰鍰 / 產品被禁止陳列 / 造成社群帳號觸及大幅下滑
律師提醒:
食品或保健品廣告不得提及任何與「生理功能改善」有關的詞句,即便是直播 「分享個人經驗」,也會被歸類為違法行為。
建議做法:
直播前應參考衛生福利部「食品標示宣傳或廣告詞句涉及誇張易生誤解或醫療效能之認定基準」
避免直接使用該基準中禁止之內容,改以「調整生活節奏」等合法描述。
違法案例二、 未明確取得同意就標示「客製商品不退」,可能違反消保法!
某文創品牌販售客製化日記本,在商品頁面底部寫著「客製商品恕不退換」,但並未設置「用戶勾選確認」機制。
三名消費者聯合申訴,主張購買過程無清楚提示,法院最終判業者敗訴。
《 結果 》:每名消費者獲賠 2,000~3,000 元 - 官方網站需公告聲明 30 天
律師提醒:
客製化商品雖可主張沒有鑑賞期之適用,但依 《消費者保護法》第19條第1項 規定
欲排除七日鑑賞期限制,必須取得消費者「事前明確同意」且需留存紀錄,否則條款視為無效
建議做法:
在結帳頁面加入強制勾選:「我同意此為客製化商品,無法退換貨」,
並將法規依據同時揭示在勾選頁面後設置紀錄機制(如時間戳記與訂單綁定備份)作為未來舉證依據。
違法案例三、會員資料無刪除機制,違反個資法可罰最高50萬
某飾品代購網站,只要會員填寫生日等基本資料,生日當月就提供該會員折扣金
但蒐集生日、電話、消費紀錄後,未告知蒐集用途,也未提供會員資料查閱與刪除機制
因此遭用戶投訴並受裁罰。
《 結果 》:最高可罰新台幣 50 萬元
律師提醒:
客製化商品雖可主張沒有鑑賞期之適用,但依 《消費者保護法》第19條第1項 規定
根據《個人資料保護法》第8~11條
只要你有蒐集用戶資料就必須:「告知用途」、「取得同意」、「提供查閱與刪除機制」
且不得僅透過備註或彈窗方式模糊帶過!
建議做法:
設立「隱私權聲明」專頁、會員中心設置「資料管理」功能或明確 email 聯絡窗口
避免一次裁罰就損失數十萬與品牌聲譽。
熱門搜尋問答區(FAQ)
Q1:用 IG 賣東西需要寫退換貨條款嗎?
A:需要。只要有實際收受款項就適用《消費者保護法》,若無條款易遭檢舉。
Q2:直播賣保健品講「有效」真的會被罰?
A:是。即使你是親身體驗,也不得提及生理功能或疾病改善。
Q3:個人表單收 email 也算個資嗎?
A:是。只要有姓名、聯絡方式等資料,都必須明確說明用途與查閱方式。
律師總結:
別讓一張檢舉信,毀了你的品牌經營
即使你只是 IG 接單、蝦皮小賣家、 LINE 推廣自有品牌的經營者
只要有金流、有推廣內容、有收資料,你就在法律的範圍內。
很多人等收到通知函、被罰款,才開始補條款、刪文、下架商品。
提早了解法律邊界,就是保護自己品牌的第一步。
預約行動電商法律健診
本所提供「 行動電商法務健診服務」
條款撰寫與審閱(退貨、會員、隱私、營業)
商品文案/直播話術合規審核
個資收集機制設計、文件模板提供
政府來函應對與緊急應變聲明製作
預約初步諮詢 加入官方 LINE@| 點此填寫預約表單